一年、兩年、三年,
乃至五年、十年,
在攻克惡性腫瘤的挑戰面前,
增加的生存期限意味著什么?
一絲生的希望,
卻是患者以及其家屬
甘愿付出一切努力的渴望。
疾病的一;遥袈涞絺體身上,便重如泰山。3月是國際骨髓瘤關愛月,廣州日報健康有約團隊特別探訪了多個多發性骨髓瘤患者家庭,尋找全家共同抗癌應對生存“持久戰”的群像故事。
這期間,我們看到了父親的絕望,媽媽的心疼,女兒的不甘……更看到了堅韌的力量貫穿于這些家庭之中,引領他們一路尋藥向前。
多發性骨髓瘤(MM)是血液系統的第二大常見惡性腫瘤,高發于老年人群。
伴隨中國社會老齡化的加深,相關數據顯示,中國多發性骨髓瘤的發病率逐年升高;患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步上升,且以大于60歲年齡組為甚。此外,由于MM不可治愈易復發,對于老年患者而言更難以承受。
近年來,隨著新藥開發與可及的提速、診療的規范,初治多發性骨髓瘤(MM)患者的總生存較以往有所改善,然而,難以治愈、復發率高、復發后生存質量較差等問題,仍亟需解決。復發后后線治療應答率下降的患者和家屬們,仍然在急切盼求新的治療選擇。
專家提醒,這種疾病早期特征不明顯,容易誤診,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往往能有更好的生存期和治療效果。未來,若能開設特別通道,加快創新藥物上市、入醫保,提高藥物可及性,將給多發性骨髓瘤患者家庭帶來更多生的希望。
2022年,是健康中國癌癥防治行動的中期目標之年,也是“十四五”健康老齡化規劃的開局之年,在深入推進健康中國行動,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路上,多發性骨髓瘤醫患的生命之需,正等待全社會各方的助力與支持。
聚焦
科室輾轉終被確診 復發魔咒難逃
“骨外科、胸外科、心內科......輾轉多個科室后,我父親最終被確診為多發性骨髓瘤。”來自福建的趙娟(化名)講述,2020年的5月,趙娟58歲的父親因腰疼前往醫院就診,可換了幾個科室都沒有查出病因。還好半個月后的一次體檢中,父親血常規結果的異常被發現,最終在血液科經骨髓穿刺檢查確診。
趙娟的父親確診時已為多發性骨髓瘤III期,情況嚴重,必須立即開始治療。本就話不多的父親,在得病之后更是沉默寡言,特別是會逃避與醫生主動交流,溝通和選擇治療方案的重任落在了趙娟身上。
在此之前,趙娟從未聽說過多發性骨髓瘤這個疾病,沒有任何概念,她只能馬不停蹄地在福建多家醫院來回奔波就診,最終,根據當地醫生的建議,以及通過線上問診和病友群交流等方式搜集到信息,趙娟決定要讓父親接受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治療。
“做出移植這個決定不容易,父親很憂慮,我們給他做了很久的思想工作。沒想到剛開始住院幾天,就經歷了同病房接受移植的白血病病人的去世。”趙娟回憶,“親眼看著他突發腦溢血然后被送去搶救,這對我們沖擊力很大,我們感到非常不安”。
好在移植后,父親恢復得不錯,偶爾還會約上三五好友去海邊釣魚,趙娟一家人的心情逐漸明朗起來。
趙娟父親
可是這樣的輕松沒有持續很久,今年年初定期復診時,父親還是復發了,一家人的情緒再次陷入低落。
目前,醫生暫時只是增加了維持治療的藥物劑量,來那度胺從10mg變成25mg,可是這一變,父親開始出現不耐受,感冒和肺炎來勢洶洶,上個月才剛剛出院。面對接下來的復發治療,趙娟表示:“我們有在看新的治療方式,不過最重要的是讓父親治療不要那么痛苦,讓他心情能夠好一些。”
堅持
“只要有生的希望,就要搏一搏”
“林娜!我求求你了,不要再折騰我了,我現在就這樣,我能活一天就是一天,我也不去醫院了。”被父親大聲呼喊著女兒全名,林娜(化名)感到心如刀割,是要繼續勸說父親不要放棄希望,還是尊重父親的意愿選擇放棄?這一兩難的選擇,發生在林娜獲悉父親多發性骨髓瘤復發后。
復發,是這種不可治愈癌癥的常見局面,時常帶給家庭情感與理智的考驗。
大學畢業后林娜就定居青島,而父母則生活在老家邯鄲,從林娜高中前往外市讀書起,這一家人一直處于兩地分離的狀態,真正聚在一起的機會很少。2019年,59歲的父親快要退休,林娜滿心期待著把父母接到青島團聚,沒想到橫生變故。
林娜父親
獲悉父親確診的消息后,林娜選擇了辭職,帶著父親到北京尋找生機,“工作還可以找,女兒以后還有時間陪伴,父親給予我的時間,卻不多了。”
回憶起這幾年父親的治療經歷,林娜感嘆不易。第一個化療階段,便充滿了挑戰。林娜父親因為對其中一種藥物副作用反應大,爆發了嚴重的神經炎,沒日沒夜地疼痛,甚至數月無法下床。之后的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更是充滿艱辛,因為防疫要求,父親只能獨自一人呆在移植倉內20多天。藥物反應帶來的痛苦,讓在醫院工作幾十年見慣生死的父親,最后時刻也幾近崩潰。
然而,僅在移植完的半年后,2021年4月,林娜的父親再次復發。
這一次,當父親要選擇放棄時,林娜完全沒有做好心理準備,她很關注創新治療方案,并保持開放態度:“只要父親還有藥物可以使用,我肯定不會放棄。骨髓瘤這個病始終都無法痊愈,無法根治,所以對于患者家屬來說,有一線的希望,或者是對他好的這種方式,我從我自己的心里出發,都愿意去嘗試。”
心聲
他們一直在尋找 好好活著的方法
“近年來新藥推出速度加快,骨髓瘤的療效大幅提升。在20世紀80年代,中位的生存時間是一兩年,有了自體移植后生存期達到了兩三年,這幾年多種新藥推出后,目前,中國患者的中位生存期達到了四到六年的水平。” 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血液科副主任,淋巴瘤和漿細胞疾病亞?浦魅挝河缽娊淌诮榻B。
活下去,對于相當一部分患者家庭來說,已是一份奢侈的慰藉;而好好活下去,則更是一個需要長久奮斗的終極目標。家屬們一邊積極鼓勵著患者,一邊也在暗自擔憂再次復發的可能。已經是多線用藥才“搶”來這些時間,之后如果再復發該怎么辦?
“復發后我們選擇了新的治療方法,如今病情穩定下來,父親已經如愿搬到了青島與我一起生活,享受到天倫之樂,對于他來說,已經感到很完滿了。”林娜表示,“患病以后不管是中秋,還是母親的生日、父親的生日、我的生日或孩子的生日,我們家庭都沒有缺席過。” 父親病情穩定后,林娜在青島找到了一份新的工作,同時也與北京專家保持聯系,密切關注著復發多發性骨髓瘤新藥與新治療方案的進展情況,“到現在這個階段,接下來的每一步可能都是未知的。我還在看一些新藥的試驗組,萬一父親再復發,我要有所準備。”
對于趙娟而言,自從年初獲悉父親生化復發,如今正在四處奔波考慮要不要更換治療方案。“醫生說移植后前兩年最關鍵,沒有復發的話就可以有更長的生存期,沒想到還是逃不過” ,趙娟自己也有些迷茫,“我們計劃去北上廣的醫院尋找更優質的醫療資源,看有沒有更好的治療方法或者比較前沿的新藥試驗組,適合父親這類接受過自體移植又復發的群體。另外,我們也有了解到其實在國外還有其他的骨髓瘤新藥,未來也許國內也能用上,這讓我們也多了一些希望。”
“很多病人確診就為時太晚,有的疾病進展、身體殘疾,有的已經無法找到合適的治療方案,這些患者即便接受治療后,后期的生活質量也受很大影響。”魏永強有時候也很無奈,“骨髓瘤就是這樣,有的患者到最后確實是耐藥了,用了各種方法和手段還是控制不住。這么多年來,感觸的地方真的有很多。”
調查
對復發的恐懼是心中最大的坎
對于林娜和趙娟兩個家庭而言,父親都是多發性骨髓瘤患者,他們患病時間窗接近,又同是復發,但是因為個體不同,治療方案卻難以相互參考。不過看到類似的“戰友”在身邊,他們心中的焦慮也有所緩和。
2019年,顧洪飛創辦了“骨髓瘤之家”,目前已匯集了數百位患者以及其家屬。相對于其他患者組織,骨髓瘤之家的規模并不大,顧洪飛坦言:“與其他的疾病相比,骨髓瘤患病群體發病的大多是老年人。他們與外界溝通少,又不愿意過多打擾子女,很多時候情緒總是往肚子里咽,因此他們的現實需求常常會被忽視。如何通過患教活動去影響這批特殊的大齡患者,引起社會對他們的關注,是我們不斷在思考的課題。”
在“骨髓瘤之家”里,參與日常溝通最多的還是患者子女。在運營中,顧洪飛發現了一個普遍情況:雖然子女想要盡力去幫助父母,然而他們自己內心也充滿痛苦。父母常因為后續復發不斷遭罪,而正值壯年的他們有時不得不放下工作,陪護在側,這都會給家庭帶來很大經濟和精神壓力。顧洪飛表示:“在未來,我們希望能在組織內部沉淀病友成功治療的真實經歷,緩解子女們的精神壓力,讓他們面對復發時也更有底氣。”
不少子女會努力“做功課”,希望給老人提供毒性低,治療效果又好的綜合方案。顧洪飛解釋:“如果首次治療療效不好,(疾病)復發難治了以后,這些子女就會特別慎重。因為父母年紀大了,在治療耐受性方面較差,又伴有并發癥,所以他們現在非常關注復發后線治療的新藥。”
找到合適的后線新藥選擇并不容易。這十多年來,雖然獲批了不少新藥,但是對于復發難治的患者而言,每個人此前的治療、用藥情況都不一樣,有的對某種藥物副作用大,有的聯合用藥出現問題,有的出現耐藥。在現有藥物方案中,還是有患者難以找到合適藥物。
“近年來,國家政策在鼓勵創新藥物先行先試,相信在這些政策中,也有新藥能為患者和家屬帶來切實獲益。我們也呼吁有更多國內創新公司加快研發,并且期待國外優質企業將更多新型藥物盡快引入中國,給病人帶來更多選擇。”顧洪飛表示。
對話專家
提高創新藥物可及 切實助力患者之需
“現今中國的老齡化越來越嚴重,老齡化嚴重后老年人的比例越高,可以預見骨髓瘤患者以后所占的比重也會越來越大。”魏永強表示。數據顯示,多發性骨髓瘤在我國的發病年齡大約在59歲左右,發病的趨勢隨著年齡增加而增高。
魏永強介紹,骨髓瘤在歐美國家關注度很高,藥物研發投入大,這幾年有關的藥物上市非?。2000年之前,治療這種疾病的藥物還很少,這二十年新藥呈現井噴式的發展,目前主流藥物主要包含蛋白酶體抑制劑、免疫調節劑、單克隆抗體三大類,而這些年新藥比較多的是在單克隆抗體領域,尤其是CD38單克隆抗體等單抗藥物;此外,造血干細胞移植的地位依然鞏固;而CAR-T治療在骨髓瘤領域的療效仍待更多探索。
“盡管我們現在有這么多的治療手段,但未被滿足的需求實際上還是有的。”魏永強補充,新藥增加后,骨髓瘤的療效大幅提升,但與歐美發達國家仍有差距,“歐美一些發達國家,標;颊咧形簧嫫诳蛇_到七到十年,有的高危也超過五年時間,無進展生存期也更長,這主要得益于他們藥物研發快,應用廣泛,藥物的可及性更好一些。”魏永強表示,就目前而言,骨髓瘤的藥物選擇仍然有限,可供醫生判斷病人個體化治療的靶點也有限,“治療時經常用到聯合藥物,有一代藥物出現副作用或者療效不好,就要考慮放棄這一代或更老的藥物,所以看似藥物品種很多,實際上用藥的時候可供選擇還是非常有限的。”
專家表示,提高藥物可及性,可以給患者帶來更多選擇。“有一款新藥在海南博鰲上市了,當時需要用藥的患者需要飛到當地醫院,就診后開藥再回來找回原來的主治醫生復診,很多患者不愿意這樣更換醫院和醫生,信任度不高,因此患者在藥物可及性方面有一定難度。”專家建議,在期待粵港澳大灣區的“港澳藥械通”能盡快實現新藥可及之余,也希望可以有更多綠色通道,在一些新藥還沒在國內上市之前,也能夠讓患者有機會以合法、暢通的方式盡快拿到創新藥物。
提醒
早診早治規范治療 提升患者生存質量
《國務院關于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中指出,倡導積極預防癌癥,推進早篩查、早診斷、早治療,降低癌癥發病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生存質量。加強癌癥防治科技攻關。加快臨床急需藥物審評審批。到2022年和2030年,總體癌癥5年生存率分別不低于43.3%和46.6%。
“一定要強調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而且給予規范的治療,這樣才能最根本地改善患者生存情況以及生活質量,而不是等到延誤之后病人出現了骨折、出現了腎功能衰竭再去治療,就算治的效果再好,也可能帶來身體的一些殘疾,影響后續的生活質量,這都是目前未被滿足的現狀,這些現象是存在的。”
魏永強表示,曾有一家大型三甲醫院統計,多發性骨髓瘤的患者,竟然分布在醫院的23個科室,有的沒有得到確診就離開醫院了,有的因為輾轉科室耽誤了治療,“有的患者以為骨折要去骨科打骨釘,現在骨科看到懷疑案例,先不忙著打骨釘了,直接送到血液科排查。”魏永強聯合了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廣東省人民醫院兩家醫院的相熟醫生組成“拍檔”,多年堅持巡回公益醫學講座,如今越來越多醫院其他科室的醫生了解到這種疾病。
專家提醒,多發性骨髓瘤是一種漿細胞腫瘤,其發展具有幾個階段的過程。中老年人應重視每年定期體檢,盡量通過一些早期癥狀早診早治:
● 第一階段為意義未明的單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癥,肝功能檢查中發現球蛋白偏高,以及出現蛋白尿導致尿泡沫增多的情況,都需提起警惕。
● 第二階段是無癥狀骨髓瘤,這時候患者的異常免疫球蛋白進一步升高,肝功能檢查中可發現球蛋白偏高或者偏低的情況,但患者仍然沒有癥狀。
● 第三階段即多發性骨髓瘤,如無緣無故骨頭痛、胸腰椎疼痛、腎損害、貧血、血鈣高、容易感染等情況,都有可能是多發性骨髓瘤在發出警報。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關于我們 | 保護隱私權 | 網站聲明 | 投稿辦法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網站導航 | 友情鏈接 | 不良信息舉報:yunying#cnwnews.com(將#換成@即可) |
Copyright © 2004-2025 Cnw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網資訊中心 版權所有 |
京ICP備05004402號-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