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趙鈁紙本水墨牡丹扇面。本文圖片來源:昆明市博物館
西漢執傘銅跪俑及傘蓋。
云南省昆明市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悠久,人杰地靈,有著“春城”之美譽。昆明市博物館(昆明市文物保護和考古交流中心)依托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地藏寺大理國經幢而建,1997年建成開館。整體建筑風格融合了盝形頂、通天柱、斗拱等中國古代建筑文化元素,顯得古樸大方、莊重典雅。
昆明市博物館現藏有文物1.26萬余件(套),其中一級文物36件(套),古滇國青銅器、云南歷代書畫、云南青花瓷器、飛虎隊文物等為館藏特色。館內共有7個常設展覽:“古滇探幽——滇國、滇人、滇文化”“天龍八部的世界——藝術史視野下的地藏寺經幢”“云中青韻——館藏明代民窯青花瓷”“扇韻遺香——清代云南名家扇面精品展”“滇池滄桑——藏在石頭里的昆明”“長空飛虎——飛虎隊文物展”“照見云南府——影像中的昆明”,從多個角度勾勒出春城絢麗多姿的歷史畫卷。
探尋滇國遺韻
早在20世紀初期,滇池地區陸續發現一些造型奇特的青銅器,引起學界關注。20世紀50年代,考古學家在昆明市晉寧縣(現為晉寧區)石寨山古墓群發掘出一枚金質“滇王之印”,印證了《史記》中關于古滇國的記載。幾十年來,隨著石寨山、李家山、天子廟、羊甫頭、河泊所等眾多考古遺址的深入發掘研究,古滇文化的面貌逐漸清晰。
古滇國以滇池流域為中心,存在時間約為公元前5世紀中葉至公元1世紀初,相當于中原的戰國至西漢時期。青銅器是古滇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以高超的工藝、寫實的風格、獨特的文化內涵著稱。
貯貝器是古滇青銅器獨有的一種器型,因內部貯存海貝而得名,近似于現在的存錢罐。昆明市呈貢區天子廟遺址出土的戰國時期五牛蓋銅貯貝器,器蓋周圍鑄有4頭體形稍小的牛,中心立柱上立著一頭雄壯的牛,既有很強的裝飾性,又可作為提把。器身刻有7個人,頭發均盤在頭頂,身披長披風,光著腳沒有穿鞋。他們肩上扛著長矛,好像在巡邏。
同樣出土于呈貢天子廟的殺牛祭柱銅扣飾,展現了古滇國剽牛祭祀的儀式場面。扣飾右邊立一神柱,上粗下細,頂端有圓臺,臥有一犬。柱左邊有一頭壯牛,由8人捆綁制服,2人拉住牛尾,2人拽住牛頭,4人綁住牛身。這種剽牛祭祀的習俗傳承數千年,至今在西南地區一些村莊中還能看到。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滇國青銅器中有種類多樣的兵器,其中不少為動物紋飾、造型,顯得古樸神秘。昆明市呈貢區石碑村墓地出土的西漢蛙形銎銅鉞造型獨特,紋飾生動。銅鉞為圓肩、束腰、平刃,橢圓形銎上鑄雙蛙形裝飾,闊圓嘴,巨目突起,蛙前臂外曲,與銎內連接處形成兩耳,蛙后腿隆起形成弧形鉞肩。蛙通體飾帶狀圓渦紋,輔以珠紋、三角齒紋。
石寨山古墓群是滇王及其親族的墓地,入選“百年百大考古發現”。昆明市博物館藏有石寨山出土的多件一級文物,如西漢執傘銅跪俑、圓骹吊人銅矛、一字格巫師面紋銅劍、圓形猴邊嵌瑪瑙銅扣飾等。執傘銅跪俑出土于石寨山71號墓,俑為成年男子,頭頂椎髻,穿著對襟短袖衣,腰束寬帶,腹部正中間有圓形扣飾,左邊佩短劍,為典型的滇國男子裝束。該俑上身跪坐在蜷曲的腿上,手執一把銅傘,傘內沿懸掛銅鈴。傘把長約191厘米,傾斜伸出于俑的前上方,為了平衡重心,工匠在執傘俑后背鑄出類似羅鍋的造型。昆明市博物館研究室主任呂剛說,古滇國墓葬中出土的執傘俑多置于墓主人頭部旁,專家認為執傘俑可能用于供奉或引導神靈。
在石寨山、李家山等滇國墓地出土的青銅器中,曾發現頭戴高帽的巫師造型。2017年,昆明市宜良縣青龍山墓地出土一件西漢銅帽形器,是首次發現的滇文化銅帽實物。銅帽為喇叭形,通高51厘米,由上、中、下三部分組成,帽頂作銅鼓狀,三部分間以穿孔相連接。帽體較薄,表面飾弦紋、旋紋和人面紋等。銅帽最下部分正面飾尖鼻、凸目、突眉的獸面形象,邊緣有一圈穿孔,推測可用于穿繩系綁在頭部,還可以系掛其他祭祀配飾。此墓中出土的隨葬品大多是護具、武器等戰斗裝備,墓主人可能是一位身份顯赫的武士。
欣賞千年古幢
大理國是五代至兩宋時期雄踞西南的政權,都城位于今云南大理,F在昆明城區保存著一座大理國時期的地藏寺經幢,是昆明市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地藏寺經幢建于12世紀,立幢者袁豆光為大理國議事布燮,即大理國派駐鄯闡府(府城位于昆明)輔佐權臣高明生的高級官員。經幢總高6.7米,分為基座、幢身和寶頂三部分,共有7級8面,由5段砂石榫卯連接而成,通體雕刻佛、菩薩、天龍八部及侍眾等佛教造像共300尊,呈現出眾神匯聚的壇城海會景象,表達了消災祈福、護佑蒼生的祈愿。經幢基座之上界石刻有漢字銘文4篇,分別是《敬造佛頂尊勝寶幢記》《佛說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大日尊發愿》《發四弘誓愿》。經幢一層天王之間、四棱間自上而下旋轉陰刻梵文《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及咒2000余字。
這座經幢構思巧妙,布局嚴謹,造型生動,是國內現存經幢中雕刻最精美、造像最豐富的一座,堪稱宋代石雕藝術的巔峰之作,史學家方國瑜贊譽“滇中藝術,此極品也”。
20世紀20年代,昆明市政公所督辦張維翰力主對地藏寺經幢進行修繕保護,以經幢為中心建成古幢公園。1982年,地藏寺經幢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昆明市博物館在古幢公園舊址建成開館,經幢自此在館內大廳陳列展示,免遭戶外風雨侵蝕。張維翰1924年所立《古幢公園記》碑,如今立于昆明市博物館外圍庭院碑林內,繼續見證古幢的滄桑變遷。
元明時期,大量屯邊軍民遷入云南,帶來了先進的制瓷技藝及原料。“云中青韻——館藏明代民窯青花瓷”展覽匯聚130余件明代青花瓷精品,介紹了云南青花瓷的起源、窯口、胎釉及紋飾特征等。青花獅子滾繡球纏枝牡丹紋蓋罐肩部裝飾獅子滾繡球主題紋飾,獅子生動活潑,與繡球、飄帶搭配組合,形成飄逸靈動的藝術效果。青花人物紋玉壺春瓶腹部開光內飾青花雙人圖,一前一后,呈行走狀,肩背網格紋背簍,簍內盛放枝條狀物。人物形象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刻畫細膩,神形兼備。
領略飛虎雄風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得到世界反法西斯陣線許多國家和人民的大力幫助。1941年,美國陳納德將軍組建“中國空軍美國志愿援華航空隊”,進入滇緬地區對日作戰,因其英勇無畏、威震長空,被譽為“飛虎隊”。“長空飛虎——飛虎隊文物展”用翔實的史料、珍貴的文物、歷史照片和模型等,讓觀眾了解飛虎隊的故事,銘記中美人民友誼。
一件帶著血跡的飛行夾克引人注目,其右肩臂有7處彈片劃穿的破洞。這件飛行夾克的主人名叫陳炳靖,是飛虎隊中的中國籍飛行員。有一次在越南上空執行任務時,陳炳靖擊落一架日軍戰機后,被尾隨的日機擊傷墜落,不幸被俘,當時他身穿的正是這件飛行夾克。陳炳靖先后被關押在南京、上海等地監獄達21個月之久,直至抗戰勝利才被釋放。2012年12月,陳炳靖戰后第一次重返昆明,把這件親歷戰火的飛行夾克捐贈給昆明市博物館。
另一件后背印有駱駝圖案的飛行服,屬于美國空軍尼浩拉士中尉。駱駝圖案具有特殊含義,每只駱駝代表飛越駝峰航線10次,這件飛行外套共印有23只駱駝,代表尼浩拉士中尉在駝峰航線上執行空運任務230次。駝峰航線是二戰期間持續時間最長、規模最大、飛行條件最艱險的空中運輸線,西起印度阿薩姆邦,跨越喜馬拉雅山脈和橫斷山脈,進入中國云南和四川地區,全長800公里左右,自1942年至1945年運行。它突破了日軍對中國的封鎖,成為向中國運送戰略物資的“空中生命線”。駝峰航線上犧牲的飛行員數以千計,這些英雄們為中國贏得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卓越貢獻。
近年來,昆明市博物館著力建設“昆明城市記憶影像庫”,陸續推出“昆明記憶”系列攝影特展,并舉辦“云南微型藝術展”“墨履云蹤——云南省文史研究館館員、特約研究員采風作品展”“滇物——數字智能語境下的云南生態藝術作品展”等,生動展現云南文化藝術的獨特魅力。此外,還與其他博物館、文化藝術機構積極合作,推出2022國際學院版畫聯盟第四屆雙年展、“匠心晉韻巧奪天工——多福寺明代壁畫精品展”、“福船的故事——鄭和由此向大海”等主題多樣的精品展覽。
“昆明市流動博物館”是昆明市博物館打造的流動巡展品牌,自2004年至今,走進昆明多個學校、社區、工廠、部隊、鄉鎮、企事業單位等,取得良好反響。截至2023年底,“昆明市流動博物館”共接待觀眾108萬余人次。
昆明市博物館還開發了一系列優質的研學課程,內容涵蓋傳統文化、自然科學、藝術美育等領域。通過手工制作、繪畫寫生、非遺體驗等形式,讓孩子們在充滿樂趣的活動中學習知識,感受文化。
(作者為中國(昆明)南亞東南亞研究院研究員)
關于我們 | 保護隱私權 | 網站聲明 | 投稿辦法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網站導航 | 友情鏈接 | 不良信息舉報:yunying#cnwnews.com(將#換成@即可) |
Copyright © 2004-2025 Cnw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網資訊中心 版權所有 |
京ICP備05004402號-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