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寶錄,中國現代知名畫家,生于1963年,陜西寶雞人,先后就讀于陜西寶雞教育學院美術專業,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中國畫院研究生班,F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水墨畫院專職畫家、中國東方文化研究會產業文化藝術委員會藝術顧問。
楊寶錄是生活在北方的畫家,但是他的山水畫卻與南宗淵源頗深,南宗繪畫實質是文人繪畫,南宗山水畫的主題往往與隱居、野游結合起來。在元代畫家王蒙的《青卞隱居圖》、明代唐伯虎的《騎驢歸思圖》、清代八大山人的《幽溪泛舟圖軸》中,無論畫面中有沒有人的形象,歸隱思想一直是南宗山水畫永恒的表現主題,楊寶錄的畫正表現了這樣的歸隱思想。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畫藝術委員會主任龍瑞曾這樣評價楊寶錄的作品:“看了寶錄的畫,筆墨都有,畫面開闊,也比較整體。中國畫有時過于整,會影響節奏,原因是畫面缺少大塊重墨,對比弱。一旦對比過強,節奏感加強,畫面就顯得有些碎,整體感就差,所以這個度一定要把握好。這一點楊寶錄把握的還比較好?偟膩碚f寶錄的畫比較完整,畫感覺靜,也厚重,大畫具有一定的駕馭能力。”
楊寶錄《漫山色青》138cm*69cm2017年
楊寶錄《遠山過雨青如滴》68cm*68cm2017年
山水畫從技法風格上,南宗圓柔疏散,北宗方剛謹嚴;南宗多線型結構,北宗多塊面結構;南宗氣局尚平淡混穆,北宗體勢尚奇峭突兀。楊寶錄的山水畫,以北宋為宗,用以大觀小之法,全景觀照,遠取其勢,近取其質,主峰挺拔而四面峻厚,線條挺括又不疾不礪,或一石一壑,或一峰一嶺,丘壑縱橫,樹木茂密,溪水清遠,山徑幽深。我們知道南宗傾向于自如而隨意,北宗傾向于刻畫而著意;南宗多用“積墨法”,一般情況下可改可救,北宗多用“潑墨法”,一遍寫就無以復加。而楊寶錄在畫法上以南宗為主,又融會北宗畫法,多以水墨渲染,不作平鋪,先以墨線皴出峰巒山壁、濃淡向背,再將石體皴染得斑斑駁駁、堅凝沉穩,以聚散變幻的雙勾和點法畫雜草樹木,既畫出了北方山水之蒼勁,亦不乏南宗山水之秀潤,若清音過水,寧靜悠遠。南宗之力多包容,筆墨運行往往較從容豁散,北宗之力多外拓,筆墨運行則往往需要發力且迅走疾行。前人論書法有兩種傾向,一種是“內含剛柔”,另一種是“外露筋骨”(唐張懷瑾《書斷》),這一理論也適用于山水畫南北宗的不同筆路。無疑北宗應屬于“外露筋骨”的類型。
楊寶錄《李家山印象之一》230cm*200cm 2017年
楊寶錄《郭亮村口》68cm*68cm 2015年
楊寶錄的作品中一山一石,一草一木,皆來自于大自然的真山真水之間,他的作品出處是他走遍的名山大川,寫生所得,醉心于自然堅持寫生是他創作的一個特點,他也深知“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真諦所在,三十年如一日,筆輟不耕。他的作品或宏幅巨制或盈尺小品,無不是內心世界的真實寫照。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畫院畫家、山水畫理論與創作專業博士曹建華評價楊寶錄的山水畫說:“芥子園畫譜對中國畫家來說好象‘一部字典’,?、常臨,尤其山水畫家,石法、樹法、水法都是必修之課,否則很難入山水畫之門。寶錄在這方面下足了功夫。通過學習和臨摹古人的畫,對中國畫的理解和認識有了很大的提升,再加上經常外出寫生,他的山水畫能表現出既有傳統又有現代。運用傳統筆墨皴法,加上寫生來的一些新元素,結合現代構成關系,整合在一起,形成現在的樣式,是其山水畫定位為傳統與現代之間。寶錄山水畫緊中帶松、既清新、又不失厚重,F正處在磨合階段,我想通過他的努力堅持,自己的面貌會更加突現。”
楊寶錄的山水潤色獨特,充滿凜然,律動的色調流動著盎然的生命,它在營造著精神歸宿的同時,也打破了寫意水墨與重彩的界限,讓腕底的筆墨進入隨心所欲的自由狀態,在呼應當中對比當中產生視覺美感,用心營造山水的城市,將宋元明清的山水寓意與現實的自然山水相互滋潤,相互涵養。他的作品追求文人畫情趣和一曲通過多年的中國畫傳統筆墨耕耘,其畫面清新脫俗,氣韻生動狀,有雅趣,并在傳統的畫風傳承中融入了自己的風格。他的老師,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畫藝術委員會委員、中國水墨畫院院長滿維起指出“寶錄的畫較以前有進步,現在畫能深入進去,畫得很豐富,不亂。給人的感覺既整又厚,再加幾分靈巧更好。寶錄畫畫一直很勤奮,人也實在,多次拿畫讓我看,我很感動,希望他在今后的繪畫道路上走得更遠更高,這是我最大的期望。”
楊寶錄《山居圖》138cm*69cm 2022年
楊寶錄《獨居山中幽》138cm*69cm 2021年
楊寶錄的心情可從畫作看出,2010年參加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畫研究生班中國畫作品展,通過多年的中國畫傳統筆墨耕耘,在傳統畫風的傳承中融入了自己的風格,詮釋了畫家豐富的情感世界和睿智的創作靈感,流露出一種靜氣、清氣、古氣和文氣。楊寶錄2015年參加“丹青揚州”全國中國畫作品展(中國美協主辦)的作品,畫作追求傳統文人畫情趣和意境,其畫面清新脫俗、氣韻生動;狀物寄情、親切雅趣。追求一種清秀幽雅、畫中有詩、氣韻流動的獨特境界。這充分體現楊寶錄的畫既是屬有寫意的范疇,但也構圖復雜、繁皴密點,極盡工密。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生導師、中國國家畫院博士后導師范揚評價楊寶錄的作品時講到:“中國畫講‘骨法用筆’,有時候幾根硬朗的線條強調一下結構,就是骨法用筆。在楊寶錄的畫里能看到,他筆墨基本功扎實,用筆狠,線條穩中求變,也很肯定,畫面組織也很有序,整體掌握能力強,細部結構處理很到位。比如房子、路徑出入、院子留白、水紋的畫法都很符合中國人的審美。如同人在畫中游走。寶錄的畫看了給我的印象具有‘南北性’,既有北方的‘蒼’,又有南方的‘潤’,也許與他生活的環境有關,這一點難能可貴。”
楊寶錄曾深入傳統,向古人學習傳統的技法和理念,運用現代的思想對傳統的山水畫進行進一步的革新,他的藝術理念就是借古開今,反對泥古不化,提倡深入自然,變古法為己法。他的山水畫作注重青黛配比,通過翠綠青色,將樹木與山峰描繪的栩栩如生。他的山水畫作從不拘泥于點滴的細節,而是通過恢宏的巨制,壯闊的場景給人以震撼。中國的古人創作時追求一種全新的精神體驗。這種體驗能夠使他們通過對內在世界的了解,而達到超越——超越物質世界、超越自我。它的最終目的是﹕使人們的精神不再依附于“神”,也不再依附于理論、思想,更不會依附于情感,而是回歸到生命本身的自滿自足。這種“回歸”也在古代的士人之間樹立起了“雅”“俗”的標準,他們給這類“回歸”之人的名稱是“真人”或者“高士”。楊寶錄的山水作品畫其景,更畫其情、畫其靈性,寫山川草木,云煙明晦,云山綿邈,化自然實景為情意的虛境,創形象以為象征,使心靈具象化,自然的山川林木就成了他抒寫情思的媒介。
楊寶錄《散關遺韻》69cm*138cm 2017年
楊寶錄《天臺人家》69cm*138cm 2017年
2019年楊寶錄的作品參加了陜西省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周年美術作品展(陜西美協主辦);參加了“高原·高原——第八屆中國西部美術展中國畫年度展”(陜西省美術博物館主辦),受到了廣泛的好評。對于山水畫來講,樹是山水畫的眉目,占據主導地位。林木必須要表現樹的高大、蒼老、挺拔有力的堅強品質。古人云:“凡畫山水,林木當先,峰巒居后。峰巒者山之骨,林木者山之眉目,未見骨骼,先有眉目,故林木須要精彩。譬如諸人形骨骼勻停,而眉目俗惡,烏得成佳士?故古人未練石先練樹。”而楊寶錄的山水畫正是由于在這些方面的突出表現才贏得了圈內專家的認可。
對于書畫藝術,藝術家應該創造性地在古人已形成的體系上傳承創新,其在深入了解傳統文化之后,揚棄了傳統程式化因素,并選擇性地吸收了外來藝術,形成獨特的個人藝術風格。楊寶錄就很好的體現了這一點。(美術評論人/任柯)
關于我們 | 保護隱私權 | 網站聲明 | 投稿辦法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網站導航 | 友情鏈接 | 不良信息舉報:yunying#cnwnews.com(將#換成@即可) |
Copyright © 2004-2025 Cnw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網資訊中心 版權所有 |
京ICP備05004402號-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