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文物,就沒有歷史!
沒有文物,就沒有文化!
沒有文物,就沒有民族!
一、民間散落知多少?
2007年前后,以盜墓為題材的小說《鬼吹燈》和《盜墓筆記》瞬間風靡全國,十余年間多次翻拍成電視劇或電影。劇中由散落在民間的文物為引導,引出一段段離奇古怪、匪夷所思的情節。盡管那多是虛構,但它所反映的現實卻是真真切切地:在我國文物的海洋中,露出水面的僅僅為冰山一角。
先來看這樣一組數據:
根據國家文物局公布的資料顯示,中國文物收藏數量最大的故宮博物院為180多萬件,第二名中國國家博物館為160多萬件。我國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2012-2016)的資料顯示,我國現有可移動文物1.08億件/套,其中有8000萬件是檔案,有2600萬件/套是俗稱的文物。因為統計單位是件/套,所以實際數量應該是6400多萬件”。
以上這些通常稱之為“國藏”。
而奇貨和高手均在民間。
中國作為一個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歷經無數朝代的變遷,最終形成了備受帝王們青睞的八大古都。以洛陽為例,歷經十三個王朝,共計1500多年的建都史。洛陽的北郊,一座綿延的邙山,它背依黃河,南向洛水,風水寶地,埋葬其中的國戚、大臣不計其數!俗稱:“邙嶺無臥牛之地”。意即:牛欲臥,而不能。因為密密麻麻的都是貴人的長眠墓地。牛一臥,便臥在了長眠此處的達官貴人的頭上。
更有甚者,由于墓穴太過密集,后逝之人無法入土,只好在深墓之上嵌入,形成了具有 “閣樓”般的墓中墓。這也催生了舉世聞名的,具有現代“微創”技術之工藝,專司盜墓之用的“洛陽鏟”。民間高手不計其數,慧眼視寶的能力堪比“國師”。洛陽的老門老戶,在解放前,哪家的床下沒有一堆價值連城的“破罐破瓦”呢?
特別是自新中國成立以來,這些古城都經歷了一五、二五時期的大建設,都經歷了九十年代以來的城市空間的大拓展,地下挖出古墓群不計其數,天文數字的文物重見天日。很快形成并聚集了一大批民間收藏家和文玩愛好者,文物市場也在這些古城中在規模化成長。像北京的潘家園,西安的八仙古玩市場,無不吸引著全國各地的收藏家和文玩愛好者前來淘寶。收藏文物已經由愛好演變成了一種身份、甚至職業的象征。
散落在民間的文物知多少?這些數據無法抓取!
我們只能根據由國家文物局唯一指定權威期刊——《中國觀察》上的文章來推演:中國民間收藏家人數卻已經高達八千萬之多。既然是收藏家,那么,每為收藏家至少要有幾十件藏品吧,那么,攢在這些收藏家手里的文物應該是多少呢?
算一算,真真是嚇人一跳!
這是一個民族天大的好事,因為這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被收藏家給保護和傳承下來了。給他們機會,讓他們的這些資源在陽光下展覽,讓幾十億件的文物來滋養我們的子孫,來征服異族的挑戰!
二、2010年的一紙公文,民間文物躍然臺上
民間收藏家是一個“真人不露相”的群體。他們窮盡畢生的精力和積蓄在收藏、在研究、在保護。藏品就是他們生命價值的載體,藏品的增長和保護就是他們的生活方式,藏品的展示是他們最大的驕傲。他們都渴望有一天能夠讓更多的人來欣賞他們畢生的心血。
他們等啊,等……,老江湖的收藏家一等就是一輩子,新秀的收藏家一等就是十幾年!
到了2010年,這一天終于來了!
1. 民營博物館成為國家的發展戰略
這是一個漸進的序列。先瀏覽一下我國在文物保護方面法制建設的歷史。
1982年11月19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頒布。實施之后動靜不大。在2003-2007年間,步伐較快:相繼頒布多項實施條例和管理細則,內容包括:文物的認定和監管;文物保護場所的建立、陳列、修復、征集;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規定文物管理部門的所作所為;加強對進出口文物的管理審核工作等。
以上法律法規主要針對國有博物館,對民間收藏的規定卻提及甚少。
以原國家文物局局長霽翔先為代表的一批相關之士,立志要改變民間收藏在法律體系內的尷尬地位。他們的努力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
2010年1月29日,國家文物局聯合財政部、國土資源局、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文化部、國家稅務總局等七部局,頒布了《關于促進民辦博物館發展的意見》(文物博發〔2010〕11號),正式將民營博物館的發展列入國家發展戰略規劃。
2011年,在現有法律法規條款的基礎上,由國家文物局頒布并實施的《博物館事業中長期發展規劃綱要(2011-2020年)》中正式提出要發展民營博物館,建立惠及全民的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之后,又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扶持,例如:《營業稅暫行條例》《博物館管理辦法》《公益事業捐贈法》《公共文化體育設施條例》等。涉及稅收減免、投資優惠、征集藏品、資金保障、技術保障、管理保障等。
2. 民營博物館如雨后春筍般涌現
國家文物局公布的資料顯示,自2010年起,讓民營博物館數量開始快速增長,到2018年底,已經高達1400多家,占全國博物館總數的27%。
和國有博物館相比,這些民營博物館絕大多數是地域性的或專題性的,藏品多元化的極少。這不僅可以滿足特定人群的觀賞需要,而且也能夠促進專業領域內的學術交流。對于廣大文物愛好者而言,既可看國有博物館的“百花園”,又可看民營博物館的“菊花展”,這確實是一場中華文化的饕餮盛宴。
可是……
三、2017年的又一紙公文,民營博物館的命運驟變
2017年,國家文物局頒布了《關于進一步推動非國有博物館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該《意見》明確規定,民間收藏家成立的民營博物館,通過公司的方式進行運作,民間收藏家作為公司的法人,須將個人的收藏品,以捐贈的方式,變成公司法人的財產。
這就意味著一旦捐贈,這些藏品的處置權和收益權已經不再屬于收藏家個人,而是公司法人的財產。大家會認為:收藏家就是該公司法人,這些藏品是公司的,也就是收藏家的,沒有什么問題!可是,一旦出現意外情況,比如公司法人病故或公司破產,怎么辦?
該《意見》還明確規定:公司法人病故或公司破產,這些收藏品將會按照規定優先將轉讓給其他類似性質的博物館,如果沒有宗旨相同或近似的博物館接受,由省文物部門負責轉運到其他博物館。注意,轉運!因為是捐贈品,所以是無償的!這就表示一旦出現意外情況,這些文物還不知會流向何處。
想必這其中的因果得失,已經足夠一目了然,而那些具有一定規模的收藏家們,想必也是花費了大量的物力和財力,恐怕也早以風華不再,壽命可及了。面對如此情形,還會有人愿意堅守初心,為了將自己畢生的藏品供人觀賞,而選擇去簽訂這份條約呢?
如果不簽呢?
結束語:
文物,是歷史的足跡!當足跡被掩埋,歷史將…….
文物,是文明的證據!當證據被掩蓋,文明將……
謹以此篇為開篇,后續我們還會推出系列文章,直擊我國民營博物館當前所面臨的最大法律困境和民營博物館未來的發展。
參考資料:
1. 馮桂淳 李寶宗.“中國觀察——文物保護與利用”學術研討會論文。關于盤活民間文物資源促進公共化服務事業健康發展問題的經濟學思考
2. 《圣殿里拾來的文明》.2011年12月.文物出版社出版
3. 《誰在收藏中國》,副標題:美國獵獲亞洲藝術珍寶百年記,作者[美]謝林·布里薩克/卡爾·梅耶,譯者張建新/張紫微,由中信出版社于2016年8月出版。
(客戶宣傳稿件,圖文均由客戶提供,僅供參考)
關于我們 | 保護隱私權 | 網站聲明 | 投稿辦法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網站導航 | 友情鏈接 | 不良信息舉報:yunying#cnwnews.com(將#換成@即可) |
Copyright © 2004-2025 Cnw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網資訊中心 版權所有 |
京ICP備05004402號-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