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銀存款自律倡議涉及存款規模較大,已經有銀行開始整改。對銀行理財行業來說,整體利大于弊。一方面,部分可以配置的高收益資產沒有了;另一方面,自律倡議利好債市,而債券類資產是銀行理財配置的重要方向。最關鍵的是,在風險收益特征方面,銀行理財產品與同業存款具有相似性,預計會有大量資金從同業存款市場流入銀行理財市場。”12月10日,南方地區某城商行理財公司人士向記者直言。
多位銀行理財機構人士表示,非銀同業存款是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以及短期限理財產品配置的重要資產。非銀同業存款利率下調,將給銀行理財行業帶來諸多影響,包括壓降部分理財產品收益率、調整機構資產配置結構、轉變理財產品設計思路。隨著行業監管和自律機制的不斷加強、銀行理財規模持續上漲,銀行理財行業投研能力與管理規模不匹配的矛盾將進一步凸顯。如何適應資產端變化,在低波穩健與增厚收益之間取得平衡,打破“規模大、不賺錢”的行業痛點,是銀行理財機構需要解決的重要課題。
部分產品收益率下行
“2022年銀行理財破凈潮出現后,非銀同業存款成為銀行理財機構配置的重要資產。非銀同業存款利率下行,將導致大量配置此類資產的理財產品收益率下行。”某城商行理財公司人士吳桐告訴記者。
11月底,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發布兩項自律倡議,要求將非銀同業活期存款利率納入自律管理,此舉意味著銀行理財公司、基金公司等機構的同業活期存款利率將緊跟央行政策利率變動,壓縮同業存款與一般性存款間的套利空間。此外,倡議要求銀行在同對公客戶簽署的存款服務協議中加入“利率調整兜底條款”。
盡管兩項自律倡議看似影響的是機構投資者,但對于普通投資者亦有影響。受自律機制限制,不僅非銀同業存款和銀行對公存款利率將走低,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和貨幣基金等資管產品收益率也將走低。
吳桐表示,存款利率經歷幾次調降后,部分資金流向理財市場,以往銀行理財投資的高息大額存單難覓,因而轉向投資收益相對較高的非銀同業存款,其利率通常能高出央行政策利率30個基點以上。
非銀同業存款是指商業銀行吸收的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同業存款。“由于非銀同業存款市場化程度不高,所以非銀機構具有很強的議價能力。并且在存款利率持續調降的背景下,同業存款成為銀行變相‘高息攬儲’的重要手段,尤其是今年上半年手工補息被叫停以來這一手段變得更為普遍。”某股份行人士告訴記者。
同業存款規模較大,是商業銀行完成存款規模增長指標的利器。據中泰證券研究所所長戴志鋒團隊測算,今年6月至10月,非銀同業存款凈增3萬億余元,與存款規模的季節性規律相悖。據華西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劉郁團隊測算,截至2024年6月末,上市銀行同業付息率均值為2.40%,遠高于計息負債成本均值的2.06%。非銀同業活期存款利率顯著偏離合理水平。
記者調研了解到,目前全市場非銀同業存款規模超30萬億元,其中非銀同業活期存款約20萬億元。據開源證券銀行業首席分析師劉呈祥團隊測算,當前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持有非銀同業活期存款約2萬億元。倘若非銀同業活期存款利率下降30個基點,將使得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整體收益率下降9個基點。
資產配置結構生變
不僅是利率變化,流動性也是讓銀行理財機構重新思考資產配置結構的重要因素。此次發布的自律倡議同時規范了非銀同業定期存款提前支取的定價行為,若銀行與非銀金融機構約定同業定期存款可提前支取,提前支取利率原則上不應高于超額存款準備金利率。
“此番調整后,非銀同業定期存款無條件提前支取成為歷史,包括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在內的現金類產品流動性風險或上升。由于提前支取將造成較多利息損失,銀行理財和公募基金會大幅度減少此類資產的投資比例,轉而投資流動性不受限的資產。”一位業內人士表示。
業內普遍認為,對于銀行理財機構來說,提前支取的非銀同業定期存款利率或下滑10個基點以上。一旦提前支取,后續理財產品凈值也會出現波動。
“此前投資非銀同業定期存款,機構會與銀行約定無條件提前支取。即使提前支取,存款利率也會保持不變,F在調整為有條件支取,非銀同業定期存款從流動性不受限資產變成了流動性受限資產。”某國有行理財公司人士表示,根據監管規定,每只現金管理類產品投資流動性受限資產比例不得超過該產品資產凈值的10%。
在此背景下,對于銀行理財機構而言,哪些資產能夠替代非銀同業存款?具有高流動性、低風險特征的同業存單、短久期債券成為銀行理財機構的首選。
“目前來看,同業存單呈現供需兩旺的局面。”國海證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師靳毅表示,一方面,商業銀行尤其是國有行和股份行負債端受到自律倡議影響,需要增發同業存單來彌補負債端缺口;另一方面,相較于利率調整后的同業存款,同業存單的收益率高出3個基點以上,性價比凸顯,非銀機構對于同業存單的需求量正在增加。
在記者調研過程中,多位銀行理財機構人士提到會提升債券類資產的配置比例。
“同業存款利率的調降有利于推動債市收益率下行。目前,資管產品在資產配置方面更傾向于選擇短債、政金債。”某國有行天津分行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直面資產端變化
資產配置結構的調整讓銀行理財機構的產品設計思路發生轉變。業內人士表示,未來,銀行理財機構會減少發行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以及同業存款配置占比較高的短期限理財產品,拉長理財產品期限。
“自律倡議落地后,從短期來看,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以及短期限理財產品收益率或明顯下降;從中長期來看,‘利率調整兜底條款’使得原本穩定的高息資產減少,部分對公客戶會尋找其他投資渠道,資金可能流向中長期限銀行理財產品。”中部地區某城商行理財業務負責人王興告訴記者。
記者調研發現,銀行理財機構人士大多認為,從長遠來看,此次自律倡議的落地對于銀行理財規模增長有利。中信建投在發布的研報中預計,兩項自律倡議的落地會助推銀行理財規模增長5000億元至1萬億元。
然而,行業亦有擔憂,主要聚焦于銀行理財機構管理能力與管理規模不匹配的問題。在王興看來,銀行理財機構能否積極適應資產端變化,通過提升投研能力、加強資產配置等,兼顧穩健性與收益性,將成為銀行理財機構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
事實上,2022年銀行理財破凈潮出現以來,行業將精力主要放在增厚收益與降低波動兩方面。此前,短期限理財產品往往通過基金專戶、信托平滑機制、保險資管嵌套等方式,一方面實現負債端穩定,另一方面實現收益增厚,起到了“低波穩健”的效果。但相關產品涉及同業套利行為,在壓降存款成本的大環境下,相關策略的使用被限制。而在資產端,包括同業存款在內的高息資產持續減少,銀行理財機構以往依靠降費等方式吸引客戶,但“以量上規模”的營銷模式難以持續。
對此,銀行理財公司正從資產端、產品端、渠道合作端等多方發力,著力構建差異化競爭優勢。其中,提升交易能力成為銀行理財公司增厚收益的重要途徑。中銀理財總裁宋福寧表示,在資產端,銀行理財機構要加強多元化資產配置能力,通過交易增加投資回報,一方面,應加強資產定價及趨勢預判能力,挖掘交易價值、捕捉交易機會;另一方面,應拓展多元化投資方向,在夯實債券、非標資產投研優勢的同時,廣泛拓展權益類資產、大宗商品、另類資產等投資類別。
關于我們 | 保護隱私權 | 網站聲明 | 投稿辦法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網站導航 | 友情鏈接 | 不良信息舉報:yunying#cnwnews.com(將#換成@即可) |
Copyright © 2004-2025 Cnw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網資訊中心 版權所有 |
京ICP備05004402號-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