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中國古老的戲曲聲腔、劇種,又被稱為昆劇。昆曲是漢族傳統戲曲中最古老的劇種之一,也是中國漢族傳統戲曲藝術中的珍品。昆曲發源于14世紀中國的蘇州昆山,經一批藝人傳唱而走向全國,獨領中國劇壇幾百年。
隨著中國近代社會動蕩,戰事頻繁,昆曲幾度遭遇發展困境,幾近消亡。1956年,改編昆劇《十五貫》進京,名動京華。同年5月,《人民日報》一篇名為《從“一出戲救活了一個劇種”談起》的社論引發社會廣泛關注,此后短短數年中,全國各地雨后春筍般成立了多個專業昆劇院團,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昆劇新秀。其中,1957年成立的北方昆曲劇院及其院團下的一批昆劇表演藝術家成為推動昆曲傳承發展的重要力量。如今,昆曲是活躍于舞臺上的最古老的劇種之一,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廣受觀眾喜愛。
舞臺、熒屏、舞臺
楊鳳一
1962年出生、11歲考入中國戲曲學院、20歲畢業到北方昆曲劇院工作、21歲開始接拍影視劇、28歲徹底放棄出演影視劇回歸舞臺,直至2009年從臺前走到幕后……對北方昆曲劇院院長楊鳳一來說,她的整個人生都圍繞著“昆曲”二字。作為昆曲藝術的傳承人,她曾經“一唱三折九嘆”,在舞臺上將昆曲的婉轉曲調和美麗身段精彩演繹,如今,她管理著肩負中國昆曲傳承與發展重任的北方昆曲劇院,成為推動昆曲服務大眾的“服務員”。
“明年,我60周歲,與昆曲結緣近半個世紀。初到北方昆曲劇院的時候,劇院有很多實力派演員,比如洪雪飛老師等,他們是舞臺上最耀眼的那顆星。論資排輩,年輕人沒有機會和能力擔任主演。于是,在1983年到1990年間,陸續有影視劇劇組向我伸出橄欖枝,我被‘拍一部影視劇收獲10年工資’的誘惑打動了,斷斷續續拍了很多影視作品,包括參演電視劇《西游記》。”說起拍影視作品的經歷,楊鳳一感觸良多,除了經濟誘惑外,拍影視作品的另一個吸引點是比昆曲舞臺表演容易太多了。
在“更多金”和“更少投入”的雙重誘惑下,楊鳳一在離開舞臺的7年時光里拍戲邀約不斷,她看起來光鮮亮麗,但內心從未停止對舞臺的眷戀。“也就是那幾年,和我一同進入劇院的學員班成員陸續離開了劇院,真正留在舞臺堅持表演的只剩下五六個人。昆曲藝術的傳承與發展岌岌可危,我開始思考昆曲的未來發展問題。”她明白,昆曲藝術需要接班人。1990年,楊鳳一徹底離開了吸引力巨大的影視行業,回歸舞臺潛心創作,當時正值劇院大力培養年輕人,她獲得了很多機會。“自那以后,我將昆曲的傳承與發展視作我人生中的唯一事業,我決心腳踏實地,干出成績。”她說。
1998年,楊鳳一成為北方昆劇院副院長,但她沒有脫離舞臺,一邊管理,一邊演戲,直到2009年8月7日,她當選北方昆曲劇院院長。“這一天是立秋,我正式從臺前轉到幕后,徹底退出了舞臺。” 楊鳳一如是說。
2009年,三個承諾
“為了留住人才,當選院長的當天,我給劇院青年演員許下三個承諾:第一是出人出戲,第二是提高工資待遇,第三是改善創作環境。”楊鳳一說。
十幾年來,楊鳳一帶領團隊“放下架子”走市場,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社會大眾都認為昆曲是高雅藝術,與基層無緣。我們轉變這種思路,開始下基層,進社區、進學校、進工廠、進農村……只要有人看,我們就演。慢慢地,昆曲的受眾越來越多,漸漸就有了市場。”在楊鳳一看來,一年365天演出365場,在幾乎天天有演出任務的情況下,沒有一個年輕演員抱怨辛苦,反而覺得高興、充實,這是昆曲前景廣闊的表現。如今,越來越多年輕人投身昆曲藝術事業,劇院排演的好戲新戲不斷,越來越多觀眾走進劇場,演員的收入翻了幾倍。“更可喜的是,得益于各類社會資本投入,劇院的改建項目正在緊張進行,將于2023年10月1日竣工。為了順利推進劇院改建,楊鳳一主動承擔了100多戶的拆遷工作。“由于工作壓力太大,工作時間長,我一下子瘦了10多斤,以致我兒子跟我說:‘你干脆去當拆遷辦主任得了,回家還拿著電話沒完沒了工作。’但為了實現對大家的承諾,讓大家盡快在更好的環境中創作,我不能讓自己停下腳步。”
作為一個在舞臺上成長起來的昆曲藝術家,楊鳳一太了解青年演員對平臺的需求和對專業知識和事業成就的渴求是什么樣的,她將自己的成長經歷和感悟用于人才培養和劇院管理。“目前來看,效果還是不錯的。劇院現在的演員90%都是35歲左右,他們正處在意氣風發、創作力無限的年紀,有這樣一個隊伍潛心開創昆曲藝術事業,一定會收獲豐碩成果。我感到非常欣慰,希望他們能進一步推動中國傳統戲曲藝術健康發展。”
十幾年來,楊鳳一將培養年輕人作為工作重心。在劇院的精心呵護下,一批優秀的青年昆曲演員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關注,創作排演了眾多優秀作品。2013年,北方昆曲劇院排演的昆曲《紅樓夢》獲文華獎。“經過多年的努力,欣慰的是當初的三個承諾都逐一兌現了。”楊鳳一說。
扎實傳承,穩步創新
“守住昆曲的根,要傳承好、挖掘好昆曲的內涵,同時不能故步自封,一定要找好題材、做好創作,主動創排具有藝術高度、傳承厚度的時代精品。”
國家級非遺項目昆曲代表性傳承人,中國戲劇梅花獎和中國戲劇節優秀表演獎獲得者, “2006佛羅倫薩國際婦女獎”獲得者,中國社會福利教育基金會愛心大使,全國文化系統先進工作者……對于這些榮譽,楊鳳一認為都是昆曲和熱愛昆曲的觀眾給予她的,為了回饋昆曲、回饋社會,她把傳承和發展昆曲藝術事業作為她為北方昆曲劇院服務的重要任務。“傳承、發展昆曲藝術,將中國的古典戲曲傳唱到全世界,這是我的責任。”她說。
在楊鳳一看來,要傳承好、發展好昆曲藝術,既不能故步自封,也不能丟失傳統,必須兩條腿走路。近年來,北方昆曲劇院啟動了榮慶學堂計劃,通過傳統折子戲+昆曲知識講座,這一演、講結合的形式進一步普及推廣了北方昆曲藝術。榮慶學堂計劃3年傳承400出戲,將本來失傳于舞臺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劇目挖掘出來、記錄下來、傳承下去。
通過多年的努力,北方昆曲劇院的傳承范圍也在不斷拓展。借助北京市“高參小”模式,劇院把原先集中在大學的演出拓展到了中學、小學。楊鳳一認為,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要從娃娃抓起,小學、中學、大學進校園活動推動了昆曲的普及,是值得深入探索的路徑。
守護傳統之余,楊鳳一也在思索昆曲的創新發展之路。“這些年,我們對昆曲現代戲的創排很慎重,劇目比較少。”她認為,昆曲是曲牌體,填詞格調高雅,話語風格與現代口語存在距離。當下,楊鳳一一方面從古典名著中尋找改編題材,另一方面也以高標準挖掘現代題材。“目前,我們重點創排的《林徽因》正在緊張排練,這是一部通過古典戲曲藝術講述現代女性故事的劇目,要基于其故事背景、大眾心理與表演形式多重考量。”不論傳統的還是新排的,不論歷史的還是現代的,楊鳳一始終堅守昆曲內涵、堅守創作格調,避免隨波逐流、屈從短期熱點。她說道:“只有這樣,才能守住昆曲,才能讓更多觀眾對優秀傳統文化產生靈魂深處的親近與共鳴。”
本文刊載于《文化月刊》11月號
關于我們 | 保護隱私權 | 網站聲明 | 投稿辦法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網站導航 | 友情鏈接 | 不良信息舉報:yunying#cnwnews.com(將#換成@即可) |
Copyright © 2004-2025 Cnw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網資訊中心 版權所有 |
京ICP備05004402號-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