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中國戲曲學院教授呂鎖森:京劇國粹值得被世界看見
作者 金旭
“戲曲是中華文化的瑰寶,也是跨越文化差異,實現在不同國家、不同民族間文化溝通的紐帶。”中國戲曲學院導演系教授、京劇武生演員呂鎖森在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說。
呂鎖森出生于世家,父親帶他走進了戲曲世界。10歲入行,呂鎖森把在劇團成長的時光比作“追夢”。晨起練嗓、踢腿拔筋、熟悉劇目……多年的自律和堅持讓他深知“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背后的汗水。“武生演員要承受更多的‘皮肉之苦’,每次翻轉騰挪、每個驚險的武打場面都需無數次的摸爬滾打,才能形成肌肉記憶。”
重溫這段跑龍套的日子,呂鎖森堅信沒有持之以恒的磨練,就不能練就一身過硬的本領。付出總有回報正是京劇的魅力所在。
1978年恢復高考,呂鎖森通過自學文化課,以班級最高分考取了理想中的中國戲曲學院。自此,從研究戲曲理論、跨界當導演,到“癡迷”海外教學,諸多經歷的背后,他對京劇的熱愛數十年如一日。
“九十年代初,第一次走出國門到英國愛丁堡演出,京劇《三岔口》征服了在場外國觀眾。”呂鎖森表示,摸黑打斗的真實感覺通過中國戲曲藝術的渲染極具喜劇效果,令觀眾大開眼界,“國粹藝術是中華文化一張熠熠生輝的名片,值得被世界看見。”
于是,呂鎖森選擇把京劇帶出國門,加拿大、芬蘭、美國都出現過他教授戲曲課程的身影。
“藝術的靈感在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中最易產生新的光芒。”呂鎖森回憶稱,在戲曲表演體驗課上,他帶領學生以古希臘神話故事為原型,結合中國京劇的表演方式,重新演繹了忒提斯和佩琉斯的相關情節。
呂鎖森說,演出深受學生們的喜愛,也讓他看到傳播中華優秀戲曲文化的可能性。“和電影的寫實性不同,戲曲注重‘寫意傳神’,夸張的形象、緊湊的情節、象征性的動作不斷激發著外國學生對中國戲曲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在潛移默化中增進對中華文化的了解。”
如何突破東西方文化差異,讓外國學生更好了解中國戲曲?呂鎖森打破傳統的戲曲教學觀念,探索出一套以興趣為出發點的“個性化”教學模式。“外國學生缺乏對中國文化的理解,教學越難堅持。如果從興趣點入手,一開始就讓他們接觸、參與進戲曲情境,更能激發他們的積極性和自信心。”
短兵相接的白刃戰、金戈鐵馬的武打場面、肝膽相照的綠林好漢……許多外國年輕人正是通過呂鎖森的課堂對中國戲曲充滿了向往,來自芬蘭的安蒂就是其中一位。
“從磕磕絆絆的中文表達,到后來可以唱完整的唱段,這位‘洋徒弟’取得的進步足以證明他對中國戲曲發自內心的熱愛,不僅如此,安蒂在芬蘭成立了一個以武生為主的京劇劇團,將更多經典劇目翻譯成芬蘭語,讓當地民眾有機會領略戲曲的別樣魅力。”呂鎖森說。
呂鎖森希望繼續做一個“造夢者”,讓海外更多的人喜歡中國國粹,深入了解中國文化,感受戲曲之美。(完)
關于我們 | 保護隱私權 | 網站聲明 | 投稿辦法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網站導航 | 友情鏈接 | 不良信息舉報:yunying#cnwnews.com(將#換成@即可) |
Copyright © 2004-2025 Cnw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網資訊中心 版權所有 |
京ICP備05004402號-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