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喜愛戲曲的朋友來說,提到“關公”絕對繞不開一個名字——武凌云。1985年,21歲的武凌云排演《古城會》,那是他第一次扮演關公。在那以后,關公這個人物就再也沒有與他的人生分開過。
出身于梨園世家,父母的言傳身教在武凌云的成長過程中有著怎樣的影響?他與戲曲的情緣又是如何開始的?日前,中國之聲《朝花夕拾》節目專訪了著名晉劇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武凌云。
著名晉劇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武凌云(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
一根棍子成就一支梅花
武凌云出身于梨園世家,自幼在劇團中長大,其父武忠師承山西晉劇泰斗、須生大王丁果仙,曾被授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晉劇傳承人”的特別榮譽。母親閻惠貞亦是正宗丁派須生演員。
童年武凌云與戲曲的第一次接觸是懵懵懂懂的。那時在臺下觀看父母唱戲的武凌云,并沒有意識到“這個有些好玩的行當”將伴隨自己的一生。
在武凌云的回憶中,父親是嚴厲的。“一根棍子成就一支梅花”已經成了廣為人知的故事。多年后已經成為著名晉劇表演藝術家的武凌云,在面對記者的采訪時,對父親的嚴厲有了更多的感慨與理解。他說:“父親的棍子給對了,在‘威嚴’下給我選擇了一條路。爸爸更多教我身段、表演,媽媽則更多教我唱腔。”
武凌云形容童年的自己是“調皮但不搗蛋”。“是可愛的,悄悄地,也不會損壞的那種調皮。”
對于許多人來說,童年的事情也許長大后不會記得太真切。但父親給他買的一個當時售價4塊6毛錢的小望遠鏡,卻讓武凌云一直記到了現在,并且連盒子都完好保存著。“爸爸說只要我考劇團,就給我買一個望遠鏡。當時是1975年,4塊6毛錢并不便宜。好多人都問我為什么還留著,我說這是一個念想,是爸爸對我的鞭策。我對我的孩子、學生也是這樣,嚴厲可以有,但也要帶點人情味。”
也曾想過改行,但最終堅守了下來
因為晉劇表演行當的特殊性,武凌云從12歲就開始跟團。一開始武凌云是在一個名叫“月影”的碗碗腔劇團。
碗碗腔是山西現存30多個劇種之一,與晉劇相比,碗碗腔算是一個“小劇種”。后來,月影劇團于1985年解散,在解散前一年,武凌云調到了太原市實驗晉劇團,也是當時他父母所在的劇團。
前期都在學碗碗腔的武凌云一直到1985年才正式開始學晉劇。事實上,晉劇和碗碗腔在唱腔、旋律等方面有很大差別,從頭開始學一個新的劇種,這其中的辛苦不言而喻。當時許多人因無法適應而紛紛轉行,但現在的武凌云回想起來,卻只是“有一點難”。武凌云說,之所以能夠順利完成這種轉變還是要歸功于父親的督促。因為擔心他跟不上團里的進度,父親在方方面面督促著武凌云。“他經常和我說‘曲不離口,詞不離手’,甚至在吃飯、說話的過程中,都要對著鏡子練。”
父親對武凌云,從小到大都沒有放松過要求。“一直到現在他都不放心我,還會給我講戲、示范。要求我拍下每次演出的視頻,回去反復看。”
盡管如今武凌云已經拿下了中國戲劇表演藝術最高獎——梅花獎,但是在他心中,自己和父母等老一輩藝術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得獎容易,守獎難”,他感慨,“老一輩藝術家們雖然沒有得過什么獎,但是他們在舞臺上的堅守,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在這幾十年中,武凌云也曾想過改行,“拍電影、做買賣、唱歌,又能掙錢、又能出名,多好。”但最終還是父親留下了他,父親對他說,“你就給我守在這,我就你這么一個兒子,你也有條件,我希望你留下。”
不敢說“活關公”,是活躍在舞臺上的關公
作為山西戲曲界里個子最高的,1.81米的身高曾經是武凌云的“心病”。“因為搭戲特別難,很難找到大個子搭戲。”一直到最后演上關公戲,身高才成了武凌云的優勢,“甚至希望長得再高一點”。
對山西晉劇“活關公”這個美譽,武凌云表示“不敢當”,不應該是“活關公”,而是“一直活躍在舞臺上的關公”。
武凌云扮演的關公(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
演了35年的關公,這個角色已經和武凌云緊緊融合在一起了。扮演一個經典的人物角色是很難的,因為觀眾對這個人物已經有了固定的印象。
“一開始大家都不看好,‘請神容易送神難’,尤其是這么一個‘大人物’,沒人敢演,演好了是一輩子的福氣,演不好……”盡管這樣說,武凌云現在回憶起第一次扮演關公的情形,直言“當時覺得沒有什么壓力,如果有,就是來源于父親。”
晉劇有300多年歷史,可是關老爺的戲早期卻幾乎沒有人演。晉劇的第一個“關公”出自武凌云父親出演的《古城會》,第二個是一個“女關公”,出自武凌云母親出演的《關羽斬子》。第三個就是武凌云,從《古城會》《華容道》,到后來的《單刀會》等。
當這一家子都聚在一起聊天時,沒有家長里短,聊得最多的還是戲曲。對“關公”這個人物形象的理解,也隨著武凌云年歲的增長、演出經驗的豐富,而越來越深刻。
在武凌云眼中,關公最大的兩個人物特點,一個是忠,一個是誠信。為了演好關公,武凌云走訪了數千個廟宇,去觀察關公各種塑像,捕捉各種不同的形態。
“得獎容易,守獎難”
《古城會》《三關點帥》《徐策跑城》……武凌云憑借自己扎實的唱功和到位的表演收獲了越來越多戲迷的掌聲,更引起了戲劇界眾多專家的關注,武凌云登上的舞臺越來越大。1999年,他攜自己的得意之作《徐策跑城》,一舉獲得第十七屆中國戲劇“梅花獎”。
而走下舞臺,生活中的他,也愛好廣泛。由于他博采眾長,跨曲種、跨行當,被廣大熱愛晉劇的觀眾稱為當今三晉戲曲舞臺上的多面手。從遠赴四川拜師學川劇變臉,到近些年研學山西原生態民歌……如今,已過知命之年的武凌云,仍舊未放棄學習,也仍舊在堅持將戲曲送進鄉間、送進校園,他深感肩上的責任更重了。
從那個坐在臺下看父母演出的小孩子,到后來一舉摘得中國戲劇梅花獎的“晉劇第一人”,武凌云一步步邁上更大的舞臺,但他在這一路上吃過的苦,卻鮮為外人知。對未來,武凌云也有自己的堅持,就是“把戲曲責無旁貸地傳承下去”。“只要有人愿意學,我就教。”他說。
在采訪的最后,武凌云再次提及“得獎容易,守獎難”。“我們還在守著這片天地,守到60歲退休,我覺得這個獎就守住了。”他說。
關于我們 | 保護隱私權 | 網站聲明 | 投稿辦法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網站導航 | 友情鏈接 | 不良信息舉報:yunying#cnwnews.com(將#換成@即可) |
Copyright © 2004-2025 Cnw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網資訊中心 版權所有 |
京ICP備05004402號-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