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他7歲,親眼目睹了侵華日本軍機的狂轟濫炸,從此幼小的心靈埋下航空報國的種子。多年以后,新中國多款新型戰機的設計出自他和同事之手。他,就是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顧誦芬——新中國飛機設計大師。
11月3日上午,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向91歲的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顧誦芬院士頒發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顧誦芬是享有盛譽的新中國飛機設計大師、新中國航空科技事業的奠基人之一、我國飛機空氣動力設計奠基人、我國航空科技事業的引領者、我國航空界唯一的兩院院士、航空工業第一位航空報國終身成就獎獲得者。
他組織攻克了一系列航空關鍵核心技術,主持建立了中國飛機設計體系,主持研制的型號開創了中國殲擊機從無到有的歷史,牽引并推動中國航空工業體系建設。
顧誦芬
顧誦芬(后座)與飛行員鹿鳴東在殲教6 飛機上!
1962年8月,顧誦芬、江澤菲結婚時與父母合影。
他主持了殲教1、初教6、殲8、殲8Ⅱ飛機氣動布局設計,奠定了中國亞聲速飛機和超聲速飛機氣動力設計的基石,推動了中國氣動力研究、設計基礎手段建設發展。
他榮獲國家及省部級以上科技成果20余項,其中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一等獎、二等獎各1項,曾獲全國勞動模范、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稱號。
擇一事,終一生。顧誦芬一生的職業生涯只寫著4個字:航空報國。
為國勵志獻航空
顧誦芬,中共黨員,1930年2月4日出生于江蘇蘇州。顧誦芬出身書香門第,取名自晉代陸機《文賦》:“詠世德之駿烈,誦先人之清芬。”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那時的飛機轟炸聲成了顧誦芬兒時印象最深刻的聲音。日本飛機頻繁在頭頂上空盤旋,炸彈爆炸不僅聲音大,而且震動很厲害,家里的玻璃窗都發顫,當時嚇得顧誦芬不知所措,只能從屋子里出來往院子里跑。還有一次,炸彈爆炸的聲音直接把顧誦芬炸醒了。經歷過這樣的日子后,顧誦芬說:“沒有航空的話,我們國家將來還得受人欺負,我以后想造飛機。”就這樣,報國的種子在他心里埋下了。
“沒有制空權的軍隊就要被動挨打,沒有制空權的國家必然遭受侵略!”航空武器裝備是現代戰爭的首戰裝備、決勝裝備。航空工業涉及的技術領域多、創新難度大、設計要求高,是國家科技水平和國防實力的集中體現。建立獨立完整并能與西方列強比肩的航空工業,是中國近代以來無數仁人志士的夙愿。新中國成立不久,毛主席提出要“建設中國的強大空軍!”1951年,正值抗美援朝的困難時刻,黨中央作出重大決定,國家拿出“60億斤小米”建設航空工業,航空工業局成立,新中國航空工業艱難起步,這一年,21歲的顧誦芬便將自己的一生與祖國的航空事業緊緊聯系在了一起。
我國第一個飛機設計機構——沈陽飛機設計室于1956年成立,顧誦芬作為首批核心成員,擔任氣動組組長,在徐舜壽、黃志千、葉正大等開拓者的領導下,開啟了新中國自行設計飛機的新征程。
顧誦芬參加工作后接受的第一項挑戰,就是我國首型噴氣式飛機——殲教1的氣動力設計。他在大學學的是螺旋槳飛機,現在需要設計噴氣式飛機,而且當時提出要采取兩側進氣,不能用機頭進氣,國內沒有先例。當時,聽說北航圖書館有一份相關的國外文獻,他便動身從沈陽來到北京,借一輛舊自行車,天天晚上跑北航查找抄錄資料,因為怕白天影響學生使用資料。他買了硫酸紙,把有用的圖描下來,整整跑了一個星期,在沒有路燈的土路上騎行,后來發現自行車前叉已經顛裂,就要斷了!他潛心學習研究國外資料,提出了亞音速飛機氣動參數設計準則和氣動力特性工程計算方法,終于出色完成了殲教1飛機的氣動布局設計。
此后,顧誦芬又完成我國首型初級教練機——初教6飛機氣動布局設計,建立了亞音速飛機氣動力設計體系。初教6飛行品質出色,為我軍培養了數以萬計的飛行員。他一刻不停,轉身又投入超音速飛機氣動力設計研究。當時國內一無超音速風洞,二無工程適用的數值計算能力。他依靠扎實的理論功底,首次建立了超音速飛機氣動力設計體系,實現了超音速飛機氣動力設計、計算、試驗與試飛的閉環。他所創立的飛機氣動力設計方法體系至今仍被國內飛機設計采用,為后續殲擊機設計作出了歷史性貢獻。
1964年,我國開始研制殲8飛機,這是我國自行設計的第一型高空高速殲擊機。顧誦芬先作為副總設計師負責殲8飛機氣動設計,后全面主持該機研制工作。在研制中,他發現發動機噴流對飛機平尾效率有很大影響。當時,國內尚無噴流試驗條件和試驗方法,他帶領設計部門與風洞試驗單位聯合攻關,在國內第一次創建了戰斗機噴流影響試驗方法,發現了噴流影響規律,該試驗方法也成為后來我國確定發動機噴流影響的基本方法。他還主持攻克了跨音速抖振、方向舵嗡鳴等技術難題,圓滿完成了殲8飛機研制任務,結束了我國殲擊機依賴引進的歷史。1985年,殲8飛機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
1980年,殲8Ⅱ飛機研制立項,其作戰性能要求遠超殲8飛機。顧誦芬任該型號總設計師,是航空工業第一位由國家任命的型號總設計師。他制訂了兩側進氣的氣動布局方案,解決了二元超音速可調進氣道設計等一系列問題。同時,他作為型號總設計師,組織和領導軍地多個部門、上百個單位高效協同工作,僅用四年就實現了首飛。2000年,殲8Ⅱ飛機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成為當時空海軍的核心裝備。
殲8系列飛機共衍生16種型號和技術驗證機,裝備部隊350余架,一直是我軍20世紀的主戰裝備。殲8系列飛機的研制,牽引構建了較為完善的航空工業體系,促進了冶金、化工、電子等工業的發展。顧誦芬被譽為新中國杰出的飛機設計大師、飛機氣動力設計第一人。
大飛機是國之重器,是國家意志的體現。顧誦芬先后擔任國家大飛機重大專項論證組副組長和大飛機方案論證委員會主任委員。2003年,他牽頭論證并提交了《關于把發展大型飛機列為國家標志性重大專項工程的建議》。他基于對軍用、民用航空技術相通的規律性認識,提出“軍民統籌、大客大運并舉”的大飛機發展思路,并得到采納。2007年,國家批準設立大飛機重大科技專項。2016年,運20列裝部隊。2017年,C919成功首飛。
為夢讀書重傳承
顧誦芬出生于蘇州嚴衙前(今十梓街)的一所大宅院里,顧誦芬10歲生日時,叔叔顧廷鵬買了架航模飛機送他,他視若珍寶?蛇@個航模特別不結實。父親見他這樣喜歡航模,就在上海又買了一架小的飛機航模。但是玩的久了便也壞了,小顧誦芬就自己修,拿電影膠片用丙酮溶解了粘接,沒有輕木條,就用火柴桿,蒙皮就用父親描摹古書用的紙,最初的航空夢想,就是從小小的航模上升起的。他天資聰穎,學業拔尖。年年學期成績揭曉,一班47人,他總能榮獲全班之冠。
報考大學,顧誦芬堅定地在志愿上填寫浙江大學、清華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的航空專業。這三所中國頂尖的大學,都發來了錄取通知書,但是母親舍不得他遠行,便選擇了上海交通大學!1949年3月,胡適先生來滬,經常到合眾圖書館閱書。一天午飯,胡適與顧誦芬全家同桌,胡適問及顧誦芬在大學學習什么專業,答為“航空工程”。他頷首稱許——“這是實科。”錢鍾書先生教導顧誦芬學習英文,要他多看《大西洋》雜志和各種劇本,這是學習英文的捷徑。當顧誦芬為圓報效祖國的航空夢遠行東北,錢鍾書先生曾寫信給顧誦芬父親顧廷龍:“誦芬遠行甚關切。”
書香門第的熏陶,養成了顧誦芬愛讀書的好習慣,認識他的人都知道,他除了吃飯、睡覺、工作以外,沒有別的愛好,唯一的愛好就是讀書,就連睡覺前洗腳的時候都要讀書。他大學學的是氣動力專業,氣動力專業的駕輕就熟自不必說。他在擔任總師后,很快掌握了總體、重量、外形、結構、強度、飛控、航電、環控、武器、電源電氣、儀表等各個專業的技術,并且對這些技術都不是簡單地了解,而是都作了深入的研究。為了縮小航空技術與其他國家之間的距離,他尤重學習外語,他英語基礎本就極好,加上工作后仍然堅持學習,在口語、筆譯等方面在全行業內都是首屈一指的,航空工業出國考察交流必有他同行。為了更好地開展工作,他又自學了俄語,親自翻譯和校對了大量的書籍和資料。為了拓展知識,他還自學了日語和德語。
年逾九旬的顧誦芬,在北苑陳舊的辦公室直到現在也仍像一座“書的森林”。而他總能記得每一本書的位置,能記得起每一本書的內容。就在這樣一個狹小簡陋的環境里,他敏銳地關注著國際航空前沿科技發展的動態,思考著未來的發展。
顧誦芬十分重視人才培養。他帶領的團隊走出了一位科學院院士、三位工程院院士、兩位型號總指揮。他主持編纂了70余冊航空科技書籍,主編的《飛機總體設計》一書,已經成為我國航空院校飛行器設計專業的必修課教材,主編的《現代武器裝備知識叢書——空軍武器裝備卷》《大飛機出版工程》等多個系列、數十種航空專著與圖書也都產生了巨大而廣泛的影響。
顧誦芬號召廣大青年人多讀書,首先是必須樹立正確的革命人生觀,建議熟讀并牢記毛澤東同志的《紀念白求恩》《為人民服務》和《愚公移山》,努力鉆研《實踐論》和《矛盾論》,這也是錢學森同志曾推薦給科研人員的。同時,要向榜樣學習,要讀凱利·約翰遜、費多索夫院士以及徐舜壽、管德院士等的傳記,認真學習他們鉆研技術,不斷創新的精神。
為公忘我見真情
顧誦芬在航空事業耕耘70載,由于國防與航空工業的特殊性,直至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以后,因國家、軍方、航空工業系統、地方政府多次的獎勵、表彰,他的名字才逐漸進入世人的視野。功成不必在我,他總是說:“黨和人民給了我很多、很高的榮譽。這些榮譽應歸功于那些振興中國航空工業的領導和默默無聞、頑強奮斗的工人、技術人員。”有多少型號飛機飽含他的心血,有多少專家從他的知識和經驗的寶庫中得到教益,無法統計。經常會聽到年輕的飛機設計師們說,“有顧總在場,我們心里就踏實了!”
1969年7月5日,殲8完成首飛。雖然首飛成功,但在跨音速飛行試驗中出現了因氣流分離導致的抖振問題。用飛行員的話說,就像一輛破公共汽車,開到了不平坦的馬路上。對于引起振動的原因,大家看法不一,顧誦芬大膽地提出通過觀察殲8飛機飛行中貼于后機身和尾翼上毛線條的擾動情況來對癥下藥。他提出,要親自上天觀察殲8飛機后機身流場。這對年近半百,又從未接受過飛行訓練的顧誦芬來說是有很大風險的。而且因為姐夫黃志千就逝于空難,他們家有一個約定:誰也不再乘坐飛機。當時,試飛員鹿鳴東得知后,感動地對顧誦芬說:“生死觀的問題對我們飛行員來說是早已解決的問題,只要能排除抖振,你們就不要考慮我,怎么飛我都干。”顧誦芬決心既下,就瞞著愛人,登上了鹿鳴東駕駛的殲教6飛機。為了觀察清楚毛線條的擾動,兩機的距離和間隔一度僅5米左右。這樣的飛行對飛行員和顧誦芬來說都是冒險。憑著足夠的膽量和勇氣,經過三次上天近距離觀測,承受著巨大的身體負荷的顧誦芬終于找到問題癥結,通過后期的技術改進,成功解決了殲8跨音速飛行時的抖振問題。他和鹿鳴東也就此成為了無比親密的戰友。楊鳳田院士在《我心目中的顧誦芬》中寫道,有一次顧總因為連日辛勞,不慎摔傷,傷勢很重,昏迷不醒,連續搶救了7個多小時,睜開眼睛跟我說了一句話“(會)我去不了,你一個人去,到北京找老管(管德院士)。”就又昏了過去,顧誦芬總是把事業和工作放在第一位,引領了新中國一代又一代航空人。
顧誦芬從不渲染自己如何偉大和高尚,即便是在《顧誦芬自傳》里也基本都在寫他的同事,寫他那一代航空人,用自己一點一滴的小事詮釋了“航空報國”的精神。他總是惋惜殲9總師王南壽一生為國奉獻,卻沒有收獲應有的榮譽;他總是掛懷在擔任所長時,大年初二病逝在辦公樓旁的孫新國的孩子是否得到妥善的照顧;他腦子最好,卻總是忘記別的同事因為生活困難找他借過錢;他總是關心哪位老同事生病了,不顧自己身體行動不便也要前去看望。最難忘90歲高齡的他,回到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時,執意要到中國航空事業開拓者黃志千烈士的塑像前悼念,顫顫巍巍的他看向黃志千塑像時,眼睛里閃爍著光芒。在他的心里有國家、有航空、有飛機、有研究所、有團隊、有老同事、有老朋友,就是沒有他自己。他講起來都是設計制造飛機的時候如何地艱苦,哪位同志做出了重要貢獻,沒有他們的話飛機就飛不起來,可是他自己的功績總是一筆帶過、不愿多提。說到大家的生活,哪位同志受了委屈,哪位同志應該受到照顧,誰的日子過得苦,他都說得清清楚楚,但是提到他自己受的苦時,卻總是云淡風輕。他說:“這沒什么,都是應該做的。共產黨員就應該是這樣的,這是毛主席的教導。”這些話不是喊口號,不是說空話,這是他內心最真的話。“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他用將近一個世紀的人生經歷告訴我們,共產黨員應該是個什么樣子!他用過去投身航空幾十年的時光告訴我們,航空人究竟是個什么樣子!
1986年,顧誦芬離開了他工作30年的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到北京的航空工業科技委工作,把工作重點放到了為航空裝備的體系建設、重點型號未來發展、國防事業的宏觀布局建言獻策上。從大飛機專項設立,到四代機技術預研,再到最新的前沿科技的探索,他始終關注中國航空事業前行的方向,一直還承擔著繁忙的課題研究任務,他簡陋的辦公室里,經?梢钥吹絹碜詷I內外院士、專家的身影。顧誦芬神情專注地聽來者講述,簡潔明快地對問題作出回答。有時,他會站起來,步履稍顯蹣跚,但準確無誤地走向書架,幾乎不假思索地抽取一本書或刊物,翻到某一處,指點給來訪者,你所說的這里有論述!他敢于直言,即便面臨來自高層領導和社會輿論的強大壓力,他也從不隱諱自己的觀點和見解。他心無旁騖,專精于自己的學術領域,淡泊名利,對不正之風深惡痛絕。顧誦芬因患癌癥,經過兩次手術后,身體非常虛弱,但他堅持要求繼續上班,平時10分鐘的路程,他現在要花三倍的時間,但你仍能看到他準時坐在那一把硬凳子上,埋頭書海,筆耕不輟。他說:“了解航空的進展,就是我的晚年之樂。我現在能做的也就是看一點書,翻譯一點資料,盡可能給年輕人一點幫助。”
顧誦芬參加工作之時,恰逢新中國航空工業創立,他是我國航空工業近70年進程的親歷者、參與者、見證者。如今,雖已鮐背之年,仍奮戰在航空科技戰線。他踐行了“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的新時代科學家精神,踐行了“忠誠奉獻、逐夢藍天”的航空報國志向,擔當航空強國使命,把一切都獻給了祖國的藍天。
關于我們 | 保護隱私權 | 網站聲明 | 投稿辦法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網站導航 | 友情鏈接 | 不良信息舉報:yunying#cnwnews.com(將#換成@即可) |
Copyright © 2004-2025 Cnw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網資訊中心 版權所有 |
京ICP備05004402號-6 |